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成都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602.72亿元,同比增长13.1%,新兴动能加速成长,发展动力显著增强。一个“新”字,正在为成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的新动能。
创新策源能力提升
“滴滴滴滴”……不到一秒钟,房颤引起的紊乱心电信号在一阵强劲的脉冲能量波中瞬间归于平静——7月8日上午,全国首例PFA(心脏脉冲电场消融系统)注册临床试验成功实施。这台手术不仅让一名48岁病人的阵发性房颤得到治愈,并且意味着——打破心脏电生理领域高端医疗器械进口垄断现象,让成都一家民营企业研制出的拥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心脏脉冲消融系统,做到了!
今年4月,位于成都市武侯区的四川锦江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研制出全球首款基于磁电双定位导航并且集三维建模、标测、消融于一体的心脏脉冲电场消融系统“LEAD PFA”,并取得我国首份心脏脉冲电场消融系统的注册型检报告。研发出国际一流水平的磁电定位三维系统,成为心脏电生理领域中国企业打破进口垄断的重要一步。
这是成都坚持把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大力提升创新策源能力,强化“卡脖子”科技攻关的成果。
围绕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目标,一方面,成都正规划建设西部(成都)科学城,打造支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核心动力源,以建设新经济活力区、生命科学创新区、未来科技城和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基地促进创新成果转化、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形成“核心+基地+网络”联动发展格局。目前,西部(成都)科学城已引进落地重大项目212个、总投资超2400亿元。值得关注的是,今年一季度,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在成都获批建设,成为全国第四个、西部第一个国家技术创新中心。
另一方面,规划总面积1000万平方米的54个高品质科创空间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中。“高品质科创空间作为产业创新策源地,集研发设计、创新转化、场景营造、社区服务等功能为一体,通过产业链、要素链、供应链、价值链和创新链‘五链融合’,形成行业竞争优势,定义城市经济功能。”成都市科技局局长丁小斌介绍说,推动高品质科创空间建设,既是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也是成都构建高质量现代产业体系的关键举措。
目前,54个高品质科创空间已建成825万平方米,已投入运营637万平方米,累计完成投资508亿元,引入企业394家、高校99所、研发机构和专业服务平台321家、创新团队2812个。其中,生物创新药创制集群、航空核心零部件配套集群、“无人驾驶+”电子产业集群等正逐步在相关区域科创空间集聚起势。“一个科创空间就是一个新兴动力源”的格局正在加速形成。
7月8日,成都高新区企业康诺亚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康诺亚”)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主板正式挂牌上市。目前,该公司在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建立了具有cGMP规范(动态药品生产管理规范)的研发中心,用于已开发的创新抗体药物后期工艺开发,其在研产品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源头创新。
该项目建成后将形成约7万升产能,成为目前中国中西部地区产能最大的抗体药物生产基地及中国最大的自主创新品种抗体药物生产基地。“未来,我们希望立足成都,面向世界,成为代表世界一流水平的生物制药领军企业。”康诺亚创始人陈博表示。
在距离康诺亚60余公里外的郫都区川菜产业园区内,走进饭扫光郫县豆瓣工厂,只看见密闭的生产线,却看不到豆瓣酱,只看见电脑在生产车间里飞快运行,却看不见工人的身影。“通过电脑,生产环节尽收眼底,温度、湿度和进度一览无余,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大幅提高。”饭扫光集团运营副总经理游海军说,作为一家传统制造企业,饭扫光在新建工厂以及郫县豆瓣发酵和生产上做了大量自动化、智能化设备投入,根据公司下一步规划,将逐步把公司打造成为一家数字化、智能化企业。
康诺亚和饭扫光,一家是生物医药科技公司,一家是传统的食品制造公司,相同的是,创新——为企业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创新主体的蓬勃发展,让成都的创新活力竞相迸发。据了解,成都成立科技创新投资集团,支持企业利用本地资源优势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今年一季度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114家,同比增长71.1%,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总数达到8146家。创新成果加快转化,一季度技术合同成交5052项,成交额增长87.9%。今年一季度,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7.7%。
同时,成都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计划,构建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建立市、区(市)县、产业功能区三级联动培育机制。2020年,净增高新技术企业1971家,总数达到6120家。今年1-5月份高技术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增长35.3%。以产业生态圈为链接机制、以产业功能区为赋能平台,产业能级持续提升、创新动能加快培育,电子信息产业成为全市首个万亿级产业集群,高新技术产业营业收入突破1万亿元,轨道交通、生物医药成为国家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飞机制造、超高清显示、网络安全等领域研发能力居全国前列。
对成都来说,新经济早已成为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词。
市场主体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今年1-6月成都新登记新经济企业增长43.9%,截至目前,全市新经济企业总量突破48万家,新职业从业者数量超63万人,位居全国第三。2020年成都新经济双百企业、梯度企业、规上企业分别实现营收同比增长130%、83.4%、36.1%,分别是成都全市规上企业营收平均增速的5.8倍、3.7倍、1.6倍,新经济企业成为成都产业发展的“生力军”。
为了让这支“生力军”进一步壮大,成都制定了“梯度培育”计划,按成长周期的不同阶段,将企业分为独角兽企业或领军企业、准独角兽企业、种子企业三个梯度,进行全生命周期的培育。
6月10日,成都正式公布了新经济企业梯度培育名单。名单之中,2021年成都梯度培育入库企业共计724家,其中独角兽企业7家,行业领军企业13家,准独角兽企业100家。
成都纵横股份创始人、董事长兼总经理任斌表示,作为成都市第五家科创板上市企业离不开成都良好的创新环境,“一是对知识产权的大力保护,二是对新经济企业的大力扶持,特别是在企业研发投入、人才引进方面给予重点倾斜,给予了创新型企业充分的包容、高度的扶持和舒适的创业环境。”
记者从成都市新经济委了解到,去年,成都市双百企业、梯度企业的研发投入比分别为8.9%、7.6%,分别占成都全市企业研发投入比的3.3倍、2.8倍。也正因如此,新经济企业成为成都创新发展的突击队。
自2017年成都把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作为推动城市转型的战略抉择以来,经过4年努力,已有12家新经济企业上市及过会,科创板上市总量与新增数量均列中西部第一,新经济企业成为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
记者/董小红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原文链接:http://mrdx.cn/content/20210723/Page01DK.htm